展览时间:2016-04-01 至 2016-04-14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场馆:桥舍画廊
展览作品:浏览作品 (7 幅)
展览时间:2016-04-01 - 2016-04-14
开幕时间:2016-04-01 15:3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桥舍画廊
策 展 人:世宾
学术主持:吴震寰
主办单位:北京798桥舍画廊寰国文化集团 寰国当代艺术馆
协办单位:上海品伊国际艺术馆 书画印杂志
参展人员:刘国松 栗宪庭 陈庆庆 张羽 肖鲁 孟禄丁 王华祥 蔡锦 张方白 林继昌 吴
寰 史金淞 尹朝阳 许东生 马轲
展览备注:展览总监:林继昌
展览主持:魏徵 钟文萍
展览介绍
溪山引:中国经验的呈现与中国文化的表达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谈到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构架时,认为以东西方文化区别来划分和建构未来的世界格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在西方的实体之外,其它文化并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我们参与世界事务和我们自身的文化重建时,西方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和学习对象却是一百多年来无法规避和隐瞒的事实,并且在我们的思维惯性和话语习惯里,西方——特别在文化意义上,具有除我们自身之外代表世界的意思。虽然这是不准确的。然而,五百年来西方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在全世界的叙事,以及未来构建世界新秩序西方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谈论西方并且把它作为重要的竞争对象。新时期以来的当代艺术无论在思想资源和艺术方法上更是受西方的影响,我们在西方的哲学和艺术创作上吸取了极大的养分,三十多年来,我们因此成就了一批杰出的当代艺术家。这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近百年来艺术探索的结果。
然而,必须意识到,三十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我们已经处在思想资源和现实(资源)的双重遮蔽或者说匮乏中。一方面是作为思想资源的知识构成被不断扭曲和异化,总体上看,我们自80年代后的知识结构是由官方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文化和第三次西学东渐的西方现代文化①、以及90年代之后的消费性大众文化构成,但由于主流文化无法与西方文化融合,在强大的制度逼迫下,西方文化部分产生扭曲和变异,譬如理性的缺失和个人主义的弱化、矮化;由于文化的扭曲和弱化,又导致了另一方面——艺术所关照的现实无法向我们彻底敞开,譬如宏大的国家叙事或者异端的内心。在这种双重遮蔽的历史情景中,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便先天地缺乏与我们的时代对话的能力,无论面对我们的现实,还是我们的文化。令人沮丧的更严重状况是看起来还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当代最杰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创造凝合起来,再一次形成我们民族的丰沛文化血脉;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精神、创造被一股强大的私欲力量分解、销蚀。因此,我们不能习惯于现有的文化资源与一个被规划设禁区的现实来盛装我们的艺术想象和精神追求;这就要求当代的知识分子要敢于冒犯、突破,通过想象和创造,重建我们新的文化,揭示一种新的文化可能。
我们有过辉煌的唐宋文明,也经历过陨落和羸弱的时期,今天我们重新意识到振兴文化无论对民族还是个体的生命都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还难以完整地描述这种文化形态。“在我们还没有获得自由的时候,每个人请认领自己的方向”,艺术家按自己内心的良知和艺术见地富有勇气地面对他置身其中的世界,真诚地见证我们时代的生存,努力拓宽我们生存的边界和语言的边界。这就是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下,艺术家可以努力和创造的方向。
本次展览正是从一个立体、多元的角度,集结了当下中国一群杰出的艺术家,从各自的艺术出发,呈现了艺术见证时代,开拓语言,创造文化的种种可能。他们是:刘国松、栗宪庭、陈庆庆、张羽、肖鲁、孟禄丁、王华祥、蔡锦、张方白、林继昌、吴震寰、史金淞、尹朝阳、许东生、马轲。
虽然之前已对他们的创作有所涉猎,但当他们的作品聚集在一起时,我看到了一种区别于解构性策略的贱化、矮化、艳俗和消费性的努力,他们严肃地面对当下的中国社会问题并在艺术语言及文化的层面不断进行开拓和建构的艺术创造。他们的集体亮相仿佛在提示在世界的当下艺术格局里,中国艺术家在寻求具有中国艺术主体意义的艺术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的表述、表达是本次展览艺术家建构中国艺术形象的两个主要维度。对当下中国经验的表述,是一个艺术家之所以是“当代的”的前提。广义来讲,它包括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反思,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从狭义的角度,它就是面对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艺术上的深切反应。如果古典艺术是展示人神的自由状态,那么现代艺术就是展现人的不自由状态;在现代,批判就是打开诗性的一扇窗。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都面对了一种无法回避的存在,他们共同展现了当下的生存和艺术的深刻性。
艺术既要面对社会学层面的现实,也要在当代语言的开拓和文化建构方面保持自觉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在哲学层面就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关注世界的方式;在未来建构全球秩序的想象中,西方与东方或者西方与非西方在哲学(哲思)思考和发展模式上肯定也是不同的;在共同交往原则——譬如民主、自由——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平衡的新的文明社会。在这些艺术家身上,我们注意到他们的艺术也呈现了一种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考。世界整体观、艺术整体观、场和气的运用,传统绘画符号的运用,都使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有着区别于西方的东方特性。
本次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续脉的努力。吴震寰提出用“溪山引”作为展览标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引”是拉开的弓箭,它指向了某一个方向,并且准备射出;“溪山”原本是传统国画的主要题材,但在这里并不是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而是要在现代世界的艺术格局里唤起一种中国的意识,激活我们具有人类未来意义和主体意识的文化、精神。
注释:①有论者认为80年代的知识结构由三方面构成:官方开明思想理论,理论家代表周杨等人;继承传统文化并具有开创性理论,代表人物李泽厚等人;大量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主要代表人物金光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