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5-11-21 至 2015-12-08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场馆: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作品:浏览作品 (8 幅)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11月21日下午举行“彼·此”刘嘉嘉作品展,展览持续至12月8日,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策展人成蹊
学术主持马志强
中央美术学院 版画系副教授 武宏(左一)
中央美术学院 版画系教授 李帆
嘉宾 策展人 王灏
刘嘉嘉
前言
马志强/文
天赋在召唤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青年艺术家刘嘉嘉在经历了成功创业之后又果断回归了创作者的角色,去重新体验和享受那份来自艺术的纯粹。当然她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对绘画的眷恋更像是很多从中央美院走出去的青年的一种宿命,这股强大的磁力时刻召唤着他们,仿佛艺术才是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理由,也唯有艺术与绘画才能稀释他们内心无限的惆怅与情怀,或者说这种艺术的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而艺术家刘嘉嘉就具备这样的天赋。
言它、言物、言己
刘嘉嘉在创作风格上多样多变,这符合她的性格特点:聪明、机灵、笃定。从早些时候的木雕小动物作品到这次展出的纸上水彩作品,能够看到她的成长与沉淀,从一个小女孩对可爱、玩乐和鬼机灵一类的手工嗜好,到对自身情感、情绪和存在的深度关照,这种观看方式贯穿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镜头变化,也体现出艺术家对整体生态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认知,注意力由可爱的小动物转移到人自身的问题上,从单个特定角色的把握到多人物之间的关联上,从对人物直接的表现到符号化的暗示,画面中海上的石头和假山的线性关联即是空间、人物、情感的暗喻。
清楚的模糊
这次展出的纸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艺术家满满的想像力和记忆的混合,这让画面叙事变的异常模糊、使幻想又变的特别真实,这是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趣味,混合是艺术家主观选择的结果,故意制造了一种有来有去的弹性、一种类似醉酒的意志清楚但身体失衡,或者也可以说这即是绘画内容的选择也是绘画处理的手法,使观者只能在毛玻璃之外观看画面,模糊而不确定,距离产生美!也许艺术作品的多义性也正是艺术作品价值与美感的来源。
千人千面
刘嘉嘉作品中的情感与情绪始终是解读画面的重要线索,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画中人物与动物的面部表情,对不同表情的深刻观察也显示出她作为艺术家的敏感与智慧,这些人物或麻木、或害怕、或愤怒、或恬静、或自我陶醉,都是曾经触动过她的记忆画面。
刘嘉嘉
1985年出生于天津
职业艺术家,现工作与生活于北京及上海。
2000年-200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04年-200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
2009年-201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
2001年,获得广州美术学院二等奖学金。
2005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三等奖学金。
2006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三等奖学金。
2006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社会优秀工作者奖学金。
2006年,版画系下乡作业展,两幅作品被版画系收藏。
2006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活动:从四方到五方,获集体最佳设计创作奖。
2007年,版画系下乡考察作业展,作品《重复中的重复》获二等奖。
2008年,台湾第十三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作品《浮尘》入围,并被台湾美术馆收藏。
2008年,“2008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年,作品《窒息的颜色》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收藏。
2010年,影像作品《私人谈话》参加北京/布法罗年轻艺术家联展“熟悉的陌生人”。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两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2年,“福隆杯”大学生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2年,“永无乡”青年艺术家联展,龙艺榜画廊,北京。
2012年,“纯真年代”艺术家联展,拉斐尔艺术中心,北京。
2012年,《通过艺术释放自我-刘嘉嘉访谈》——《书画名家》2012年第8期(总430期)。
2012年,《水、梦境与温床》——《库艺术》总第31期。
2012年,《艺术家刘嘉嘉专访》——《insight china》总第6期。
2012年,《刘嘉嘉:与木材对话》 ——艺术咨询网。
2013年,插图《傻瓜伊万》 ——《世界童话大师-讲给男孩的故事》。
2013年, “欢乐颂”艺术家联展,798创意汇,北京。
2013年,“Face to face1”女性艺术展,杜塞尔多夫,德国。
2014年,“Face to face2”女性艺术展,斯托尔贝格,德国。
2014年, “行走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四川新当代艺术学术年展,成都。
2015年,“上海发现斯托尔贝格1”,斯托尔贝格,德国。
2015年,“上海发现斯托尔贝格2”,斯托尔贝格,德国。
2015年,“天那边”,M50为画廊,上海。
2015年,“六桂弟南繁”,海口第三届青年实验艺术节,海口。
2015年,“海之南,地之北—-全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海南省博物馆,海口。
展览作品自述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佛经》
彼岸,此岸,相望却永不相见。
日日夜夜,我们期待彼此,期待相遇,期待交融与理解。为了寻找彼此,我们付出了长久且痛苦的努力。却发现彼岸是一个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在找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此岸与彼岸的关系正是世间万物相知相处的法则。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仰间的关系,都因为距离而产生了意义与美。得到不如期待,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如何区分?世间万物的灵魂就是在这样缓慢细微的纠缠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得与失,是与非,亲与疏,爱与恨。一切的一切,只是我们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认知。
彼岸与此岸,我们日常面对,却终不能相遇,也许我们彼此生来就不属于对方,我们只是在平行时空共同前行而已。
我有许多梦,这些梦都是关于彼岸与此岸的故事。我用这些梦来表达我对于生命成长的感悟。我的人生就像一部意识流小说一样,由琐碎的梦连接起来。以前我总是期待结果,认为达到结果就是找到了彼岸的梦,我奋力前行,冲破各种难关,有时到达了彼岸,却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回头看看,过程里这些琐碎的故事竟散落在我身后的天上,无根无据的飘摇着,有着和彼岸一样唯美的画面,却是我灵魂里真正拥有的记忆。
什么事情必须要有意义?什么事情必须要有结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刻,我们为什么不能拆开来看,也许每一刻都没有联系,又会怎样,我们已经拥有了它们,这不就足够了吗? 我的脑子里有很多这样琐碎的片段,故事与情绪。就像日记一样,我静静的用画笔把他们记录下来,他们也许有联系,也许没有,但都是我生命中的某一刻。
彼与此,我们彼此不曾拥有过,我们间的关系只存在于追寻过程中这些琐碎的记忆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