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创作手记
文/赵明洋
《岁月如歌》是我与久亮老师、建超老师合作完成的一幅5.6米x2米的国画作品。
刘久亮草稿
王建超草稿
赵明洋草稿
7月4日市美协组织参观了中信重工焦裕禄纪念馆和一金工车间,从接到创作任务到作品完成历时一个月。最初我与两位老师分别画了车间不同的局部创作草稿,七月中旬由于策展需要改为合作一幅再现一金工车间大场景的作品。由于画面尺幅大、内容多、时间紧,工业题材平时又很少涉猎,无疑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真正学习和践行了焦裕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敢于挑起重担,不怕任务艰巨,敢于克难制胜,变压力为动力。
洛阳矿山机械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兴建于1954年,1958年开工生产。投产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改造, 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企业。焦裕禄同志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九年,也是焦裕禄精神孕育成长的地方。1956年12月,焦裕禄回到洛矿,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1958年1月,洛矿党委向焦裕禄所在的一金工车间下达了试制2.5米双筒提升机,向当年“五一”献礼的任务。作为车间主任的焦裕禄善于做思想工作,亲民爱民,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的研制,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领域的一项空白。
中国画合作自古有之,合作画是两名或多名画家共同创作的画作,起源于“雅集”这么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景观。合作的画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绘画特点和习惯,这就需要合作的画家在技法上互相迁就、互相协调。创作过程中我与两位老师经过不断地沟通、磨合,最后呈现出了画面的协调统一,两位老师的绘画经验使我受益良多。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侯震老师的悉心指导才使我们看到了作品最好的面貌。《岁月如歌》表现的是焦裕禄同志工作战斗过的一金工车间,作品以三联形式呈现,中间画面气息犹如老照片缓缓流淌出历史的记忆,两边的红色洋溢着那个激情岁月像火一样的热情。为营造出场景的现场感,画面采用焦点透视在平面上呈现出厂房的三维空间,使画面纵深感加强,我们有意压低了机器的高度,从而使厂房显得更高大。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调整,正是每一次画面的调整,作品才能不断地完善。对完美的追求是每一个画家的目标,作品虽然有许多的瑕疵与遗憾,但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组成作品生命力的一部分。
创作过程
回首岁月,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但焦裕禄精神却能够始终影响着几代人,留下了一座矗立不朽的丰碑。《岁月如歌》如同一首歌,当时间过去,沉淀下来的就是最动听的歌曲。
展厅效果
岁月如歌 560×180cm 刘久亮 王建超 赵明洋 中国画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