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产生、形成、发展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这期间,围绕着河洛文化的概念、范围、产生及发展阶段、内涵、特性、历史定位、发展前景等,学术界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迄今为止,在若干基本问题上大家的看法并非完全一致,对于不少方面的研究探索还显得相当薄弱。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推进河洛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和阐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之滨,洛水两岸,界于东经111°08′~112°59′,北纬34°39′~35°01′之间。以古时地处洛水之阳(北面)而得名。陇海铁路与焦枝铁路、310国道与207国道、连霍高速与二广高速均在这里交汇,洛阳飞机场开辟有飞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和香港、深圳的航线。
洛阳城所在的伊洛平原(或称洛阳平原),北有黄河、邙山,南有龙门山、万安山,东南有嵩山,西南有周山。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土肥水美,开阔平坦,海拔高度为120~200米。
邙山,本为崤山支脉,海拔大体250米左右。它既阻扼了滔滔黄河泛滥南下,也是古代洛阳城的军事屏障。龙门山,两山东西对峙,伊水穿流其中,形成一座天然门户,故古称伊阙。万安山,东西横亘在洛阳平原南侧,中有深谷,名大谷,谷中置大谷关,为洛阳古代著名关隘。嵩山为中岳,中有轘辕道,道置轘辕关,自古为驻洛帝王朝拜封禅中岳必经之路。周山,亦为崤山余脉,上有周王陵。崤山、龙门山、万安山、嵩山,均属秦岭山系。关山拱卫,易守难攻,这使洛阳自古享有“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三》,第221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的美誉,成为历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洛河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洛南县,全长453公里。洛河主要支流伊河,源出熊耳山,全长265公里。两河在伊洛平原内偃师市境内汇流后,继续东行,在巩义市神提村入黄河。源于孟津县的瀍河,源于陕县的涧河,也均注入伊洛河。古时伊洛河水量充沛,它不仅给伊洛平原提供了巨大的航运灌溉之利,也是伊洛平原连接黄河水运的主要通道。
洛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少雪,严寒酷热之日不长。年最高气温39℃左右,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8℃左右,一般出现在1月,年平均气温14.9℃左右。每年的隆雨量大体平均在600毫米上下。一年之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河洛地区的“河”,特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我们的界定是: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大体相当于今日河南省的西部、中部及山西省的南部。河洛地区地当黄河中下游交汇之处,是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并进入第三阶梯的地区,是由黄土高原东南边缘进入华北平原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区。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山,包括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其水包括黄河、伊水、洛水、汝水、颍水、沁水、汾水、涑水等。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中,极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其中伏牛山是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分界岭,也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气候分界线;熊耳山为洛河、伊河分水岭;外方山(东北延伸为嵩山)为伊河(黄河流域)、汝河(淮河流域)分水岭;太行山,在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南端抵晋、豫边境黄河沿岸。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