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成人_欧美一区中文字幕_欧美福利专区_欧美精品1区2区3区_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_精品在线看

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资讯国内资讯正文
论河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下)
徐金星    2023年11月16日    《河洛文化论衡》    浏览数:3351

  河洛地区,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进步繁荣有重大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发挥过重大作用。

  其一,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本来意义的中国。

《尚书·召诰》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逎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班固《两都赋》称洛阳说:“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记载和论述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引用。

“中国”一词,曾见于《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中:“《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还有其它早期典籍等。但“中国”一词最早而可靠的应是出现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洛阳一带。

其二,河洛地区最早跨入文明时代。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曾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一是蒙昧时代,指人类及人类社会诞生至制陶术发明,大体相当于旧石器及中石器时代;二是野蛮时代,指制陶术发明至文字出现,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至金属时代初期;三是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人类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出现。

人所周知,迄今,在全国范围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如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严文明先生曾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划出六个较大的文化系统,“即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系统,下游的海岱文化系统;在古黄河的下游及其附近,即在今河北、辽宁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燕辽文化系统;长江中游有两湖文化系统,下游有江浙文化系统,上游的四川有巴蜀文化系统。此外在甘青地区和雁北地区还有从中原文化系统分化出来的亚文化系统,在黄河中下游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之间也还有一些亚文化系统。”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论”或“多中心论”。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实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夏鼐先生曾指出:确定文明的出现,须有“都市、文字和青铜三个要素”。李先登、杨英先生称:“中国古代是从黄帝开始向文明过渡的,从黄帝到尧舜的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中国古代是由夏王朝的建立而正式进入文明社会的。李先登先生又称“到了龙山文化晚期,即距今4千余年前时,河洛文化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或称为煤山类型。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河洛文化的生产力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青铜礼器、文字和城市,在全国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并从此在相当的时期内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

刘庆柱先生称:“学术上严格意义的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形成,因此说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个政治范畴的问题”,“根据国内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河洛地区夏文化已经形成了古代文明,已是早期国家的考古学文化。”

其三,河洛地区为“王者之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国语·周语上》又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河洛地区和夏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以后又长期进行考古发掘和广泛深入研究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鄩”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这应是我国“八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中最早诞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故称洛阳为“九朝故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故都”。居住过一百余位帝王,累计建都时间达1500余年之久。

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大古都均在河洛地区或河洛文化圈之内,其中尤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头夏都斟鄩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沿洛河由东向西一线,在50公里以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由东向西依次为:商都西亳、夏都斟鄩、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仅见的;北魏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凡此,在八大古都、10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

其四,河洛地区不但长期是国都即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而且也长期是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如部、州、郡、府、县治所的所在地。

以洛阳为例。公元前249年,秦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初领十三县:偃师、新安、宜阳、平阴、缑氏、陕、渑池、巩、梁、荥阳、京、卷、阳武,后加置河南、洛阳二县,计十五县。

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河南郡治雒阳,领二十二县: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穀成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

建武元年(25年),刘秀创建东汉,定都洛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又置司隶校尉部,下领七郡:河南尹(河南郡)、河内郡、弘农郡、河东郡、京兆尹(郡)、扶风郡、冯翊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洛州总管府,下辖九州:洛州、郑州、熊州、穀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置监察机构河南道,驻洛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下辖二十六县:河南、洛阳、偃师、缑氏、巩、阳城、登封、新安、渑池、永宁、密县、王屋、济源、温县、阳翟、汜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都畿道,驻洛阳,辖河南府、汝州、陕州、郑州、怀州。

宋置河南府,下辖十六县:河南、洛阳、永安、偃师、颍阳、巩、密、新安、福昌、伊阳、渑池、永宁、长水、寿安、河清、登封。

元代置河南府路、河南府,河南府下领一州八县:陕州(辖陕、灵宝、阌乡、渑池四县)和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宜阳、永宁。明代仍置河南府,在元代建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嵩县。后又增加伊阳。清置河南府,治洛阳。

民国建立后,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十九县:洛阳、偃师、孟津、巩、登封、渑池、新安、宜阳、洛宁、嵩、陕、灵宝、阌乡、卢氏、临汝、郏、宝丰、鲁山、伊阳。

1927年,改河洛道为豫西行政区,国民政府又将豫西行政区一分为二,改为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十行政督察区驻洛阳,下辖九县:洛阳、偃师、巩、登封、孟津、伊川、嵩县、宜阳、伊阳。

上述各级地方政权机构中,以河南府的设置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自唐以后,宋、元、明、清皆因之。今日的登封市(原登封县,包括嵩山)、巩义市(原巩县),原本均为河南府所辖,只是到了1949年才改划属当时的郑州专区。至今刚过一甲子(60年)。

其五,华夏族形成于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大地

我们知道,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民族,曾经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汉族的前身,则是华夏族。

《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有蟜氏生活在哪里?《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穀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维蜂蜜之庐。”骄虫即蟜虫,即蜜蜂,有蟜氏应是以蟜虫即蜜蜂为图腾的氏族。根据《山海经》所记平逢山地望,应即生活在今洛阳以及孟津、新安、渑池一带。马世之先生在对比研究了学术界关于有蟜氏居地的三种说法(山东东阿县、黄帝葬地桥山、洛阳孟津县)后也认为,“有嬌氏族部落的活动中心为远古名山平逢山”,“当代学者大部主张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西北龙马古堆就是古平逢山。”

《山海经·中次三经》载:“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土单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青要山,在今新安县,即黄帝密都所在。

《史记·五帝本记》又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裴骃《集解》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今日新郑市,号称“黄帝故里”。不管此种说法有无争议,但黄帝族主要活动于河洛地区为核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应当是可信的。

《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俈(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螈,生后稷(周先祖);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契,商先祖);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帝尧);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

《礼祀·祭法篇》云:“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范文澜先生还曾指出:“卜辞中证明,商朝认帝喾为高祖,祭礼非常隆重,帝喾可能是实有其人”。

帝喾族就生活在以伊洛平原为核心的河洛地区。见诸史籍者,如《史记·殷本纪》云:“汤始居亳,从先王居。”《集解》引孔安国曰:“契父帝喾居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括地志》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居,盘庚亦徙都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水经注·汳水》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以上这些记载,证明帝喾一族生活于河洛腹地,至今偃师市境内仍有村名叫“高庄”(古名高辛庄),当和帝喾居偃师有关。

夏族主要活动于河洛地区,史籍也多有记载。

《史记·夏本记》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帝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索隐》引《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国语》又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夏本记》又曰:“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帝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吴起言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古本《竹书记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逸周书·度邑》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括地志》曰:“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偃师二里头“夏都斟鄩”的发现,以及1975年进行大规模发掘的登封王城岗遗址,都进一步证明了夏族先民、夏王朝以河洛地区为活动中心。商、周均建都“河洛之间”,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及述及,此处从略。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一个民族一般具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及心理素质等。这些观点,至今仍被民族学界所广泛沿用。

“《山海经》、《大戴礼记》等书记载古帝世系,不管如何分歧难辨,溯源到黄帝却是一致的。历史上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大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从黄帝开始,生活在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大地的众多氏族、部落,在漫长的时期内,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尚书》云:“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已经提到了南方的蛮族、东方的夷族、中原的夏族;《说文解字》云: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河洛地区);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至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华夏等作为民族名称,正式见于史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华夏族的形成,正是大秦帝国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汉代,汉族形成。更后来的“中华民族”一称,则涵盖了我国境内的所有(56个)民族。

禹舜先生称:“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汉民族形成于秦汉时期,它的前身是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和战争,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加速了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步伐,结果,蛮、夷、戎、狄和华夏的界限逐渐消失,共同形成汉族的前身,到秦汉时期,多个夷夏民族进一步融合,遂成了一个大的文化单位——汉族”,“汉民族精神是汉民族凝聚的核心。”

洛阳、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又率先跨入“文明门槛”,在以后的长时期内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不但使河洛文化在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大变革时期抢占了先机,充分展示了她的先导性和源头地位,并为她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为她的正统地位打下了宽厚坚实的基础。

需要提及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河洛文化的研讨中,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学术界还有多种不同提法,这里我们选录几例以供大家参考。

朱绍侯先生曾指出:“(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相衔接,南与楚文化圈相衔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还曾谈到,由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等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开封在内。

河洛地区的主要辖域,即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

李民先生认为:比较确切意义上的河洛文化的地域,应是指“南河”与“南洛河流域”。“(黄河)从风陵渡东流,至今郑州以北转向东北,期间则称之为‘南河’”,“‘南河’是指今风陵渡到郑州以北的一段古黄河。”“至于‘南洛河’则是指发源于今陕西东南,流向东北,至今河南巩义市汇入黄河的洛水”。“这段黄河与南洛水交汇的流域,包括以今豫西为中心的河南大部分地区,也涵盖了晋西南和陕东南地区。这一地理范围正值人们常说的‘中原’地区的腹心。”?

许顺湛先生认为:“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更具体指出:第一区内夹角洲包括灵宝、卢氏、三门峡、陕县、渑池、新安、洛宁、栾川、嵩县、宜阳、伊川、孟津、洛阳、偃师、巩义等县市;第二区外夹角洲,它至少要包括伏牛山北麓的汝州、郏县、禹州及郑州市所辖的登封、荥阳、密县、新郑、中牟,可以达到开封市辖区;第三区应包括黄河北岸的晋南诸县以及河南省的济源、沁阳、温县、孟州、武陟等市县。从机械的地域观察,东可到达开封,经郑州、洛阳、三门陕,西达陕西的西安。

薛瑞泽、许智银认为:“河洛地区是指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晋南,河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

程有为认为:“从自然地理讲,河洛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南隅,西起华山,东至豫西山地与黄河下游平原交界处,南自伏牛山、外方山,北至太岳山(又称霍太山),包括伊洛河流域、涑水流域、沁水流域及汾水下游地区。从现代行政区划来说,就是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及陕西东部一小部分,包括河南省的三门陕市、洛阳市、郑州市、许昌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及开封市西部,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长治市南部,陕西省的渭南市东部和商洛北部。?

李玉洁认为:“河洛文化的地域应包括以洛、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洛,指的是洛水;河,指的黄河中游地区,即‘三河’。三河,则是河南、河东、河内”,“三河地区就是‘天下之中’。河洛文化之‘河’,应该理解为‘三河’之‘河’”,“其地域概念当是指洛河与大河(黄河)流域。”?

以上这些提法,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河洛地区范围的大小界定不同,但对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区或核心部位的看法则是完全一致的,即均以洛阳或洛阳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或核心部位。

据邢永川先生统计:“河洛”一词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现了108次,其用作地名意义时,范围明显不同,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其中微观层次,专指今天的河南洛阳;中观层次指洛阳地区,即以洛水和嵩山为中心,包括汝水、颍水上游地区,北起中条山,南达伏牛山,东至京广铁路,西至潼关,与今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大体相当,或指黄河与洛水交汇的流域;宏观层次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从某种角度上可以代替中原?

除“河洛地区”外,“洛阳平原”、“河南”、“中原”等几个和历史地理有关的概念也是河洛文化研究中经常遇到的。

由伊河、洛河下游冲积形成的伊洛平原,即洛阳平原,主要包括今天的偃师市中部平原和洛阳市区中东部平原,多少涉及巩义市、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一小部分。

前已提及,古河南地,也称河洛地,辖有河洛地区相当大的部分。公元前205年,西汉高祖刘邦置河南郡,治洛阳,此为“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之始;元代置河南江北行省,此为“河南”作为省级区划名称之始;明代称河南布政使司,清代称河南省,沿用至今。显然河南省的范围要大于河洛地区。

中原,即中原地区,通常有狭义、广义两种说法:狭义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中原指黄河中游地区,或中下游地区,甚至指整个黄河流域,一般还包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

“洛邑成周居天下之中,因此称为‘中土’、‘土中’,这应是后来称河南省地区为‘中州’或‘中原’名称的由来。有的同志以为把河南省简称中州,是因为豫州居九州之中的缘故,显然不能说明‘中州’之原意。”(陈昌远:《先秦河洛地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河洛地区处于中原的中央,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代表着中原文化。”(李学勤:《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序二》)“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开封、南阳、许昌、安阳、商丘都是“座落在河洛文化圈内的城市”,“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广义中原文化应包括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许顺湛:《河洛文化与黄河文明》)不管就历史地理层面,或就民族文化层面,广义中原的中心是河南省,河南省的中心是河洛地区,河洛地区的中心是洛阳平原,是洛阳,这是合乎史实的结论。

①严文明《东方文明的摇篮》,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63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第9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李先登、杨英《再论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陈义初主编《根在河洛——第四属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0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先登《河洛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第5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刘庆柱:《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⑥石懏巍主编《中原文史》,2011年第一期。

⑦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90页。

⑧何光岳主编《汉民族的历史与发展·序》,第2-3页,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

⑩《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第3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河洛文化与〈尚书·洪范〉》,《光明日报》2004年9月14日。

?《河洛文化与黄河文明》,《根在河洛》第6页,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河洛文化研究》第6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概论》第3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刍论》,《根在河洛》第33页,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邢永川《“河洛”初考》,陈义初主编《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第7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中)
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上)
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上)
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魏晋玄学(下)
大家的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25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高清观看 | 69日影院|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 天堂网久久| 九色视频在线播放 | 97热在线观看 | 91国在线高清视频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 | 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a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视频片观看免费 | 91国内精品在线 | 九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91最新地址永久发布页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高潮 | 成年免费黄色网 | 久久婷婷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91网络视频| 91免费视频观看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 久久久久国产欧美 | 亚洲免费美女视频 | 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91啦在线视频 | 亚洲毛片 | 久草999| 国产精品九九九 | 九九热九九 | 91免费视频网站入口 | 一区二区成人影院 | 国产电影久久久久久久 | jlzz大全高潮多水老师18 | 91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 国产91色在线 | 免费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