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客家路的第7天,离开江西走进广东,来到了世界客都梅州,此行梅州的第一站是五华。
长乐风物多,文脉源流长。五华古称长乐县,悠久的历史为当地留下了许多客家文化遗迹和珍贵文物。在梅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明的陪同下,我们在客家文化的庚续中,读懂了青年人的传承担当。
足球经济、中超赛事是年轻人热衷的话题。足球,我国称为“蹴鞠”,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在河洛地区特别普及。宋代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圆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中国足球第一人李惠堂是五华客家人的骄傲,在五华,深挖足球文化,点燃足球城市梦想是五华客家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五华文化馆的客家文化非遗展览中,采风团成员现场体验了以竹制马、人“骑”骏马、擎灯撑伞的五华竹马舞,发现和宜阳的苏羊竹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竹马”历史悠久,早在晋代便有“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的记载,唐代亦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的描述,诗仙李白更是以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让“竹马”成了两小无猜的代名词。五华竹马源自周王伐纣时,姜子牙以旗杆竹制成竹马,扮作迎亲队伍,大败纣军,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的民间传说,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县。
年轻的非遗提线木偶传承人,“90后”周鹏鸿。
非遗传习所的年轻表演者李志花。
天下客家,归来洛阳。重走客家路采风团与五华相约洛阳再见。
在五华,由“90后”挑大梁的国家级非遗提线木偶,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方寸舞台上,年轻的木偶师十指悬丝、上下翻飞,形象逼真的木偶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在五华摄影协会副主席张忠宏的介绍陪同下,我们在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体验了客家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31岁的周鹏鸿是最年轻的提线木偶非遗传承人,在爷爷的熏陶下喜欢上了这项艺术,而这一幕“传帮带”场景,在传习所上演了70多年,李志花今年25岁,从事这项工作也有两年多时间。在现场“90后”挑大梁的表演让釆风团成员感受到的是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活力。数十根错综交织的丝线连接着木偶各个关节,木偶师熟练掌握理线技巧以及各个行当、各种动作的“线规”,最重要把自己的意象和感觉,丝毫不差地传达给木偶,为小小的偶人赋予生命的温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举首登龙虎榜,半生戎马归故里。武状元李威光故居。
在武状元李威光铜像身旁,多角度摄影拍摄学习。
在客家围龙屋李威光故居,说起“状元及第”,梅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明异常激动。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投馆拜师,在乾隆三十七年赴京参加恩科会试。会试时,他的刀、枪、棍、棒和双手开弓,娴熟自如。技艺精湛超群,被钦点为武科状元,并授予御前侍卫。位于五华奥体中心的这座威光体育馆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五华客家文化,似乎还能置身于数百年前的先辈们之间,体会当时人们浓厚的乡土情结,愿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高均海聂丽周天杰牛林林徐淑丽文/图/视频)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