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洛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文明史中的崇高地位和重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初,洛阳学术界就提出了“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并主要在洛阳学术界引起了关注和进行研究。“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①在经过了三十年发展的今天,关注和研究河洛文化的地区,已由初期的主要在洛阳市而逐步扩展到河南省、全国乃至世界上的若干地区;研究队伍也已由初期的洛阳学术界为主体而发展到全省、全国和国际上的众多学者,形成了相当庞大的研究群体;研究的内容更由初期较浅、较单纯的层面发展为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有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面世。可以说,在这不寻常的三十年中,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波动和曲折,但由于河洛文化本身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有关方面和学术界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河洛文化的研究已经呈现出了相当繁荣的局面,而这种繁荣局面和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相比是很少见的。这是洛阳学术界和洛阳人民可以引以为自豪的。
自1989年9月至2014年6月,先后举办了十二次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
第一届,1989年9月14日(中秋节)至17日在洛阳召开,由洛阳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会议收到了各地学术界、海外侨胞的贺信或贺电,来自郑州、开封、北京、西安、台湾、香港以及日本、苏联、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1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后出版了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星岛日报》(美国)对此次研讨会作了报导。
第二届,1990年10月3日(中秋节)在洛阳召开,由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会后出版了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韩忠厚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第三届,1991年9月22日(中秋节)在洛阳市召开。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会议没有以河洛文化研究为主题,会后也未能出版以河洛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而且由洛阳市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从此中断,一直到13年后才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河南省政协重新发起再次召开。②在有关筹备座谈会上,根据洛阳学术界的建议,再次召开的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接续已经在洛阳举办的第一、二、三届,列为第四届。
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26~28日在郑州、洛阳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主办,郑州市政协,洛阳市政协、河南省社科院、洛阳师范学院承办,会前出版了本次大会的论文集《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陈义初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4月25~28日在洛阳召开。本次会议与“2006年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联合召开。论文集有两种:一、《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张素环、刘道文主编,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二、《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陈义初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第六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7年10月22~25日在安阳召开。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陈义初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8年9月23~26日在巩义市召开。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邓永俭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9年10月20~22日在平顶山市召开。会议的“纪要”指出:“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她不但在地望上居于中国诸区域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在整个中华文明的文明体系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对其周边的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等产生过强烈影响,并伴随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对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台文化有较大影响。”
“纪要”还指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包括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琐、帝喾、尧、舜、嫘祖、仓颉等,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发轫者,大都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可以说,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洛故土”。
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上、下册),邓永俭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九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10年9月28~29日在广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第十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11年4月15日~17日在台湾台北市举行。会议的纪要指出:河(黄河)洛(洛河)地区古称“天下之中”(司马迁语),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和第一个国家形态夏王朝的诞生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历史上,在其南向传播中,不仅对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伦道德理念,习俗信仰规范等无不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如姓氏、堂号、民俗、生活习惯、节日庆曲及祭祖观念都源于中原,这也是许多台湾人至今还自称“河洛郎”、“根在河洛”的重要缘故。
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第十一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12年10月9日~11日在江西贑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第十二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14年6月10日~12日在福建厦门市举行。会议论文集《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杨崇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除上述首届至第十二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之外,还有四次比较重要的和河洛文化研究有关的研讨会。
其一,1993年10月8~12日,在巩义市召开的“中华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巩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其二,2002年10月15~17日,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全国台联、河南省台联、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
其三,2003年10月27日,在郑州举办为时数天的“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郑州大学、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河南省台办、河南省客家联谊会主办。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客家与中原文化》,崔灿、刘合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其四,2005年10月21日,在洛阳市举办的“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由洛阳市政协主办,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社科联、洛阳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承办。
自河洛文化研究起步至今的三十年中,已有大量论文、专著、普及读本、杂志专号等发表、发行,其中不乏研究成果显著的优秀之作。今将有关书籍、杂志,依时间先后摘要开列如下:
《河洛文化纵横》,孟令俊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文史知识》(河洛文化专号),1994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
《河洛文化》,周文顺、徐宁生主编,五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韦娜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河洛文化论丛》(第四辑),韦娜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河洛文化论丛》(第五辑),韦娜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洛阳经济与洛阳文化》赵金昭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总编王文超,执行总编杜茂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共分10册,分别是:
《九都大事》,石建厚、王之尚主编
《九都帝王》,孟令俊编著
《九都宰辅》,韩忠厚、周景巧、曹自力编著
《九都皇室》,牛笑灵编著
《九都名人》,韩忠厚、韩晓玲、王化昆、李恒雀编著
《九都战事》,韩忠厚、王化昆编著
《九都典籍》,孙新科、杜茂公编著
《九都释道》,赵荣珦编著
《九都诗韵》,杜茂功选注
《九都胜迹》,徐金星、李春敏、范西岳编著
“河洛文化系列丛书”,侯超英、刘福兴主编,九州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全书共包括12册,分别为:
《洛阳史话》,魏晓彤、侯超英主编;
《洛阳山水》,王智俊、张光弟主编;
《河洛风情》,焦振亚主编;
《洛阳牡丹》,王红星、张宝利主编;
《河洛饮食》,刘福兴、饯为强、谢社军主编;
《洛阳帝宅春秋》,刘福兴、许镇孚、张宝利主编;
《洛阳科教史话》,袁君敬、朱志仁主编;
《河洛宗教史话》,刘福兴编著;
《洛阳名胜诗选》,侯超英、黄素霞选注;
《洛阳历代文选》,张文萍选编;
《洛阳历代名人》,朱志仁、袁君敬主编;
《洛阳神话传奇》,吕新江主编。
《河图洛书探秘》,王永宽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河洛文化通论》(上、下册),徐金星、吴少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图说河洛文化》,杨海中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河洛文化研究》,薛瑞泽、许智银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河洛文化概论》,程有为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徐金星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李学勤、赵金昭、史善刚主编。丛书共包括六卷:
第一卷《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杨海中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第二卷《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安国楼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三卷《河洛文化与中国易学》,史善刚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第四卷《河洛思想文化研究》,董延寿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五卷《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薛瑞泽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六卷《河洛文化与宗教》,温玉成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河洛文化源流考》,史善刚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此外,还有一些学术刊物长期将河洛文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刊发了不少研究文章。这些刊物主要有:
《河洛春秋》,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历史学会主办,1983年创刊;
《河洛史志》,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1982年创刊;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原《洛阳师专学报》),1982年创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原《洛阳工学院学报》);
《洛阳大学学报》,1986年创刊;院校合并后改名为《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许多和河洛文化有关的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这里不再一一列述;另,除上边所提到的“论文集”中的论文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论文(其中多有高质量的佳作)刊发在不同刊物和报纸上,也不再一一列述。专题方面的著作、论文集、资料汇编、图册等,尚有关于古都洛阳、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洛阳牡丹、丝绸之路、大运河、文物考古、龙门石窟、白马寺、碑志、匾额、唐三彩、周公、玄奘、杜甫、韩愈、古代洛阳诗词等,也不再一一列述。
从已经面世的论文和专著中可以看出,河洛文化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十分广泛、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河洛文化的概念
河洛地区的范围
河洛文化的时限和发展阶段
河洛文化的内涵
河洛文化的特征
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河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等
其中在一些问题上已经(或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对于不少问题的研究探索阐述已经相当深入和细致,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却还显得相当不足,留有巨大的研讨空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不曾认真涉及,如此等等。这无疑给今后河洛文化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①李学勤《根在河洛·序》,陈义初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第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 郭绍林 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