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的第一个朝代。由于处于早期国家阶段,行政控制手段有限,夏朝先后选择很多地方建置都城,斟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曾长期作为都城。斟鄩位于今洛阳市东,在偃师市区西南约九公里处,称为二里头遗址,距今四千年左右,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
一、主次分明的都城布局
据考古实测,二里头遗址北至二里头村北今洛河河道,南到四角楼村南的古洛河北岸,东缘大致在圪垱头村东一线,西抵北许村。东西最长2400米,南北最宽1900米,面积三平方公里左右。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部分。
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
中心区位于都城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由宫殿区、铸铜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宫城位于都城中东部,总体略呈长方形,东、西城墙的长度分别为378米、359米,南、北城墙的长度分别为295米、292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在宫城内,有两组按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建筑群。沿城墙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贵族集居区位于都城的东部、东南部和中部,即宫城周围。在这些区域发现许多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区位于都城南部偏东,宫殿区之南200余米处,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在作坊区南部有一条壕沟,宽16米以上,深约3米,长度100多米。祭祀活动区位于都城中、东部,宫城北和西北一带。这一带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和其他遗迹,主要包括圆形的地面建筑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其中,高出地表的圆形建筑基址上面分布着一圈或二圈圆形“土墩”(在坛体上挖出圆坑,填充不同坛体的土),这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祭祀设施“坛”;而低于地表的长方形建筑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祭祀设施的“墠”。目前已经掌握的范围东西连绵二三百米。
一般居住区位于都城西部和北部区域。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的小型墓葬。
从都城的布局来看,城的重心在中部和东南部,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在四周外围地带,居民点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宫城和作坊已有城墙作为防御设施,甚至在作坊区南有壕沟,与城墙相结合作为防御设施。
夏都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它的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
二、规模宏大的宫城建筑
宫城内有两组我国最早的按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建筑群。宫城西南部的一号宫殿,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七号宫殿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上,构成宫城西部建筑群。宫城东部的二号宫殿,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四号宫殿,以及位于其北面的六号宫殿,构成宫城东部建筑群。宫城四周围以夯土墙,沿城墙外围铺设有呈“井”字形的四条大路,从而构成了二里头都邑的核心区域。宫城面积虽仅为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一号宫殿建在大型夯土台基上,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7米,南北宽约99米,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台基夯土厚1~4米。正殿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牌坊式大门。基址东北部向内凹进一角,这一区域东西宽20.8米,南北长47.8米,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系一广场。主体殿堂坐北朝南、前临广庭,由主殿、门塾和廊庑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开创了中国数千年帝王宫殿建筑的基本格局。
二号宫殿依托宫城东墙而建,基址平面呈纵长方形,南北长约73米,东西宽约58米,面积逾4000平方米。殿基之下为夯土台基,台基之上是主殿、廊庑、门塾及庭院等组成的一组建筑群。
三号、五号宫殿位于宫城东中部,东西并列。其间以宽约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路面下埋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三号建筑基址部分被二号、四号建筑基址所叠压,其年代比一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近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系一组大型多院落建筑。三号基址南北窄长,长约150余米,宽约50米左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进院落组成,已发掘的各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
四号建筑位于宫城东部,二号宫殿的正前方。台基东西长近36.4米、南北宽12.6米~13.1米,面积达460多平方米。其中主殿台基的面积和柱础数均大于或多于一、二号宫殿主殿,建筑气势恢宏,说明该建筑的重要性。
六号宫殿位于宫城东北部,一号宫殿以北。该建筑系一座庭院式的结构,由北殿、西庑和东、南围墙及其围起来的庭院组成。与二号宫殿基址一样,依托宫城东墙而建,宫城东墙即其东墙。整个基址略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6.6米~58米,南北宽度东部38.3米,西部49.5米,总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
七号宫殿位于宫城南墙西段,跨建于城墙的建筑轴线上,坐落于一号宫殿南大门的正前方。建筑基址长31.5米,宽10.5米~11米,面阔七间,是宫城南门的门塾。
八号宫殿位于宫城西墙南段,一号宫殿的西南。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七、八号建筑始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宫城城墙及二、四号建筑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其中二、四号建筑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六号建筑基址,都是在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三号建筑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显著不同,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是,这两个时期的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二里头文化二期前都邑没有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
三、方正规矩的交通网络
二里头都邑的主干道,是宫殿区城墙外侧垂直相交的四条大路,其走向与一、二号宫殿基址方向基本一致,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路面一般宽12米~15米,最宽处达20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既是交通要道,又起着分割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其使用时间较长,自二里头文化二期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从考古发掘情况看,保存最好的东侧大道长度近700米,路宽10余米至20米。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余,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双轮车辙遗迹,其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二百年,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宫殿区内,分布着若干条小型道路,以连接宫殿,有些道路铺设有卵石。
四、初步兴起的手工业作坊
手工业作坊被安置于宫城南面,作坊区有围垣,南部有壕沟,是用于卫护手工业作坊的防御设施。从已发掘的资料看,作坊区东墙与宫城东墙呈一条直线,已知长度达80余米;北墙与宫城南墙隔路相望,已确认长度达160余米,墙宽1米余。北墙中西段又加以增筑,墙宽达2米左右,夯筑质量较佳。北墙以内发现了绿松石器作坊,更南又分布着铸铜作坊,再南为壕沟。这一区域紧邻宫殿区,产品都为王室贵族所专用,其性质应属官营作坊区,其作用亦可拱卫宫城。
绿松石器作坊位于手工业作坊区的东北部,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其使用时间属二里头文化晚期。从出土发掘的石料坑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绿松石块上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此外还发现有加工绿松石器时使用的砺石。该作坊的主要产品是绿松石管、珠及嵌片之类装饰品。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铸铜作坊位于手工业作坊区的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使用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和晚期。考古发现了多座铜器浇铸工场、陶范烘烤工房和陶窑等。浇铸工场周边发现了一些婴幼儿墓葬,可能是铸器过程中举行某种仪式的人牲。浇铸工场内发现若干成人墓葬,墓主人可能是铸铜工匠。从陶范的残范尺寸看,当时所铸铜器直径最大者可达30厘米以上。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制陶作坊在都城分布较为散乱,没有成片的陶窑。陶器品种涉及范围很广泛,有三足盘、平底盆、鼎、豆、盉、觚、甑、爵、角、大口尊、高领罐、钵、瓮、壶、碟、杯、鬲等几十种。
制骨作坊相对集中在宫城以东和以北两个区域。这些零散的手工业作坊显然是民间的,服务于平民。由此可知夏代生活等工艺制品已呈现繁荣的迹象。
五、夏代的墓葬
从已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四百余座墓葬看,墓葬散见于遗址各处,分布于居住区或日常活动区内,如路土之间、建筑的近旁、庭院内、房屋内。中型墓葬的分布与贵族聚居区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体一致。宫城东部、北部是中型墓葬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在清理三号建筑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墓主骨架上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器由两千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厘米~0.9厘米,厚度仅约0.1厘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身长64.5厘米,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以白玉和绿松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