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中华民族圣地和华夏文明圣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产生地和集散地。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层面意义来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河图洛书”,早在远古时期便开启于斯。儒学、道家、玄学、理学,或发轫于斯,或形成于斯。这些文化门类是民族文化的主干成分,或长期或阶段性地居于主导地位,加上在河洛地区引入、萌生、发展的佛教、道教,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养成、信仰空间的定位、社会生活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河图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滥觞,这是从文化的精神层面意义上而言的。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孙嘉之来洛阳考进士,对策答卷说:“自龙马出河,爰分八卦,灵龟荐洛,乃见九畴。文字以兴,典谟斯起。”①唐末进士黄滔应试杂文《省试人文化天下赋》,也说中华文化“肇自河龟见,洛书陈”。②古今学人持续不断的研究,以及当代考古成果的出现,逐渐揭开了河图洛书的神秘面纱。
一、远古洛阳地区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滥觞
原始社会晚期,洛阳地区出现了河图洛书。《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对河图洛书作出解释。《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尚书·洪范》伪孔传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引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③汉儒刘歆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④这都是说河图就是八卦,洛书就是《洪范》九畴,这样,便把河图洛书与儒家的两部经典《周易》《尚书》挂上了钩。
洛阳市北面的孟津县雷河村,有一所负图寺。寺内现存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孟津县令冯嘉乾撰文树立的《新建伏羲庙记》碑,说:“县治西北五里许,地名曰‘浮图’,寺名曰‘龙马’。父老相传为伏羲时龙马负图之处。……晋永嘉四年(310),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俱遗碑可考。”清嘉庆《孟津县志》卷三《建置·祀典》沿袭这一说法,但将年份作了修改,说:“伏羲庙在县西五里负图寺,有司官春秋致祭。旧在寺前,晋穆帝永和四年(348)释澄建,后废。明嘉靖癸亥(1563)知县冯嘉乾改建今处。”⑤“僧名澄者”、“释澄”,即为佛图澄,“本姓帛氏”,应该是龟兹(新疆库车地区)胡人。他于“永嘉四年来适洛阳,……欲于洛阳立寺,值刘曜寇斥洛台,帝京扰乱,澄立寺之志遂不果”。⑥既然西晋“永嘉四年”没有建成佛寺,《孟津县志·祀典》遂以为西晋“永嘉四年”是东晋“永和四年”之误。但这时洛阳地区归十六国政权后赵管辖,不会行用东晋年号。因此,笔者认为负图寺建置的准确年代,尚不能遽然断定。洛阳市西南洛宁县长水村,有两通“洛出书处”石碑。西边的石碑是清朝雍正二年(1724)腊月河南尹张汉书丹、永宁(洛宁)县令沈育树立的,正中行书“洛出书处”四个大字。东边的石碑风化剥蚀,碑文仅剩魏体“洛”字。蔡运章先生认为:“碑额上刻绘的梯形图案,与元代张理《易象图说》记载传出陈抟《龙图》里《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图》的左旁图形相似,因此,这通碑刻可能是宋元时期树立的。”⑦
伏羲距今七八千年,大禹距今四五千年,那时汉字还没有产生。汉字出现后,一些远古以来口口相传的故事被记录下来,传诵不绝。但河图洛书不是叙述性的文本,人们对它们的认识相当模糊。汉代流行谶纬学说,学者们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夹杂着神话色彩。后代学者们继续解释,生发不少新意,同时出现一些怀疑、否定的言论。近几十年学者们参照考古成果加以研究,消除了古人对于河图洛书的一些怀疑和误解,朝着认识河图洛书的本真面目迈出了一大步。
二、河图洛书的内涵
(一)河图
五代道士陈抟绘制了《河图洛书图》,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认可,列在自己的著作《周易本义》的卷首。
古人说龙马从河中跃出,身上的旋毛是排列有序的斑点,立即变成相应图案的玉版,献给伏羲。玉版上的图案分布是:一个斑点和六个斑点构成一组,排列在下,相当于龙马的尾部;两个斑点和七个斑点构成一组,排列在上,相当于龙马的前胸;三个斑点和八个斑点构成一组,排列在左,相当于龙马的腹下部;四个斑点和九个斑点构成一组,排列在右,相当于龙马的上背部;五个斑点和十个斑点构成一组,其中这十个斑点又作两旁平分状,整体排列在中,相当于龙马的正面腹背。古代帝王面南君临天下,因而图的方位和现在不同,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河图》中数字组合的关系是什么?《易·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说: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用白点表示,代表“阳”,具有“生”的功能。
《河图》
这五个奇数相加,总数为二十五。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用黑点表示,代表“阴”,具有“成”的功能。这五个偶数相加,总数为三十。奇数的总数和偶数的总数相加,总数为五十五。各个方位又同宇宙元素“五行”相配,以体现相生相克关系。北方为二十八宿中的玄武(龟、蛇)星象,五行为水。水的生数为“一”,成数为“六”。“水”生“木”,是一阴一阳的作用所致。东方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木的生数为“三”,成数为“八”,“木”生“火”。南方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火的生数为“二”,成数为“七”,“火”生“金”。西方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金的生数为“四”,成数为“九”,“金”生“水”。中央,五行为土。土的生数为“五”,成数为“十”,“土”生“金”。天地万物便是这样生成的。
《易·系辞下》说: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河图》涉及东南西北“四正”,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四隅),四周共有八个方位。八卦及各自的方位是:“乾”代表天,南方,阳。“坤”代表地,北方,阴。“坎”代表水,西方。“离”代表火,东方。“震”代表雷,东北方。“艮”代表山,西北方。“巽”代表风,西南方。“兑”代表泽,东南方。
陕西华县元君庙陶器三角形图案
《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
1958~1959年,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墓地出土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面有用锥子刺成的由小圆圈组成的三角形图案。无论图案是正的还是倒的,每组都是十行,每行的小圆圈个数,都与行数的数字一致。即:第一行一个小圆圈,第二行两个,第三行三个,递进至第十行十个,每组小圆圈总数正好是五十五个。⑧这与《河图》“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云云恰好一致。这个三角形图案,“与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所载《河洛未分未变之三角图》及李光地《启蒙附论》中的《点数应河图十位图》都极为相似,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⑨由此可推测,陈抟所绘制的《河图》是有根据的。
(二)洛书
朱熹解释陈抟绘制的《洛书》图,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⑩这就是说:龟壳接近头部的地方是南,有九个点;接近尾巴的地方是北,一个点;左部是东,三个点;右部是西,七个点;中央五个点。这些奇数都用白点表示。西南两个点,东南四个点,相当于神龟的肩部;西北六个点,东北八个点,相当于神龟的后肢部。这些偶数都用黑点表示。奇数或居中,或分布于四正,偶数则分布于四维。这个图式的数字关系相当巧,无论是每一纵行还是每一横行或每一对角线,各自的三组数字相加,总数都是十五。居于四正的奇数,统领居于四维的偶数,表示“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这是说《洛书》归纳的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总规律,用“数”来表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源。
《洛书》
宋代以前,以汉儒为代表,对《洛书》是另一种解释。《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灭商朝后,向贤人箕子咨询治国方略,箕子向他讲述了上天赐给大禹的洪范九畴,是治国施政的九章大法,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东汉班固说:这段话一共六十五个字,“皆《雒书》本文”。?
《洛书》画出四正、四维、中央九个方位,于是形成九宫图。东汉郑玄解释为中央之宫居住的是天帝,即太一、北辰之神。众星宿如同一个家庭,有父母和三男三女,分别居住四正、四维之宫。天帝像天子巡狩方岳一样,巡行于各家之间。按照后天八卦图,天帝依次巡行的路线是:坎(中男)→坤(母)→震(长男)→巽(长女)→中央→乾(父)→兑(少女)→艮(少男)→离→(中女)。九宫图配以后天八卦和方位、点数,如下:
明堂是古代的布政之所。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玄认为明堂九所宫殿的排列,就是取法“龟文”的。明堂九室分为三组,每组三所,南边一排三所,编为二号殿、九号殿、四号殿,中间一排编为七号殿、五号殿、三号殿,北边一排编为六号殿、一号殿、八号殿。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距今五千年的长方形玉版上,刻有象征北辰、四维、八方、八节(引者按: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八卦和天圆地方的图案,玉版四周分别钻有四、五、九、五个小圆孔,这与《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的洛书数理相合,因而玉版上的图案和圆孔,当是原始洛书和八卦的象征。……这块玉版出土时,夹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这与‘神龟贡书’的传说恰相吻合。而这些玉版和玉龟的年代比大禹还要早一千年,由此可见河图洛书产生的年代是多么久远!……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宫占盘上所刻的数字和文字内容,与洛书九宫图和《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所载完全相同。它不但证明今传洛书图并非陈抟伪作,而且说明这种洛书图早在战国时已经流行。”?
安徽含山玉版
三、河图洛书的价值
河图洛书开启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性质的导向。河洛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外观天地物象,内察社会人事,探讨各自的消长变化,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寻找内在的规律。古人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实际上包含着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化内涵。河图洛书作为早期的文化成果,其形式虽然简单,其内容却包含着天文历法、地理空间、物理变化、人伦关系、政治原理等等层面。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导向,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后代的中华文化无论研究社会人生、政治模式,还是探讨外界自然、人体病理,无不从天人两个方面综合考察。这种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思维取向,较之世界其他文化,包含着更多的合理成分和有益因素。因此,河图洛书的思维方式是对宇宙万象浑然一体的思考方式,即便考虑某一个现象,也是把它放在社会、自然的整体中去思考的,思考它与其余现象之间的联系,这就避免了专执一端的形而上学方法论。
对于林林总总、纷纭复杂的宇宙万象,河图洛书抓住要点,用阴阳、五行、方位、八卦作为以点带面的物象,分析各类宇宙现象、社会现象,解释彼此的关系。这种以简驭繁的思想方法,使得斑驳陆离、复杂多变的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变得易于把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但河图洛书并没有对这些以点带面的物象等量齐观、平分秋色,而是区分矛盾范畴中的主次,把握它们各自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奇数和偶数、阳和阴、生和成的划分,有了相生相克的说法。组合在总体联系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在发挥作用,都在参与变化,看似被动的一方,有时会变得很主动,而主动的一方,也会受到制约。这是古代先民的辩证法智慧。
河图洛书体现了中华文化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它用数字及其搭配、组合,高度概括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用不具体的东西去说明和分析具体的东西。洛书图即九宫,国外称幻方或魔方,洛书图实际上就是三阶幻方。“已经证明三阶幻方是世界上最小的幻方,它开创了‘幻方世界’的先河,组合数学将其奉为鼻祖。”“近代已经发现,幻方和组合分析有某种联系,它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图论、人工智能、对策论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八卦用于占卜,通过卦爻的变化来进行。卦爻一阴一阳,阴阳爻按不同次序排列,每次取两个有四种排列,取三个有八种排列,取六个有六十四种排列,这反映了二进位制思想。西方二进位制的建立者莱布尼兹,看到中国的八卦感到非常惊奇,认为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计算上的秘密。河图洛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纵横图,已经清楚了奇数中的某些特别的数,就是现在所称的质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学者,曾经玩赏过一些用点构成的特别的图形,正好像我国古代的纵横图,并发现了级数。欧洲十四世纪才开始研究纵横图的构造,此后印度、日本、阿拉伯都对纵横图产生极大的兴趣,因纵横图具有抽象而又具体的特点,变化无穷。
然而由于河图洛书产生在科学技术极为幼稚的时代,其表述形式又很简略,这便给后世对其填充迷信内容留下了空间。
①[唐]孙嘉之《对书史百家策》,[清]董诰、徐松等《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第1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二,第3840页。
③[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十八,第592页,卷十二,第353页,《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第13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孟津县志》第140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⑥[萧梁]慧皎《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第3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蔡运章《河图洛书与古都洛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⑧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图版十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⑨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河图洛书之谜》,第13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⑩[南宋]朱熹《周易正义》卷首,《朱子全书》第1册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南宋]朱熹《易学启蒙》卷一,《朱子全书》第1册第213页。
?《尚书正义》卷十二,第3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
?《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第1316页。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八,第149—1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河图洛书之谜》,第135—136页。
?梁培基《洛书古今谈》,《河洛文化论丛》第2辑第51页、5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