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学说,韩非作为后殿而总其成,并有自己重大的理论建树。他的种种说法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牵制儒家学说,在人治体制下,以法律的手段维系国家和社会,一方面给帝王恣意驾驭臣民、玩弄诡谲权术提供理论支持。
集“法”“术”“势”为一体的帝王统治学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统治区包括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西部、中部。韩国国都原在平阳(山西临汾),后来迁都宜阳(河南宜阳)、阳翟(河南禹州)、郑(河南新郑),这三个都城都在河洛地区。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担任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京(河南荥阳东南)人,是早期法家中强调“术”的一派。韩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后人尊称他为韩非子。他是韩国的宗族公子,约公元前295年出生(陈千钧说),曾和李斯求学于荀子门下。荀子主张礼法兼用,“礼者,法之大分(纲领)”,“法者,治之端也”。①礼用以维护等级秩序,法是维护礼的手段。礼和法的对象不同,“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②荀子主张性恶论,说“人之性恶”,“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性恶论是礼法并用的认识基础。这些说法对韩非影响很大,但韩非的法治思想与荀子不同,他反对礼治,专讲法治,法不但针对百姓,还针对臣子。韩非说话结巴,善于著书立说。他曾多次上书劝谏变法图强,都没被韩国国君采纳,直到韩王安即位第二年(前237)才受到重视。三年后,秦国国君嬴政(后来的秦始皇)读到《孤愤》《五蠹》等文章,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王于是攻打韩国,韩王安派遣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国后,遭到李斯等人的陷害,被捕入狱。李斯派人送去毒药,逼迫韩非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④时当公元前233年。
韩非之前,法家学说有“法”“术”“势”三派。秦国的商鞅强调“法”,指公布法令,实行刑赏,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韩国的申不害强调“术”,指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权术。赵国的慎到强调“势”,指君主的权力威势。三派各有侧重,各有忽略。韩非吸纳各自的长处,矫正各自的短处,将法家改造、发展成综合法术势的统一理论体系。
韩非认为:商鞅强调法而忽视术,虽颁布法令奖励耕战,“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削弱,然国家的实力不能获得增强。申不害强调术而忽略法,“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令可资依据,违法现象增多,且有空子可钻。他论述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⑤“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⑥“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⑦又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⑧也就是说,法是国家的成文法,带有稳定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不能朝令夕改,要让天下臣民周知,预防犯罪,无论贵贱贤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术是君主控制官吏的手段,带有隐蔽性和应变性,暗箱操作,见机行事。慎到强调“势”的重要性,认为:“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⑨韩非赞同这一说法,认为君主要想稳妥有效地运用“法”和“术”,必须以“势”作为保障。“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⑩即使是中等君主,“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那么,君主“权势不可以借人”?,以防失去凭借,致使臣下擅权。君主集法术势于一身,恰当运用,国家机器就会正常运作,这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想模式。这样,韩非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法治理论,也就是集“法”“术”“势”为一体的帝王统治学。
这套理论是以君主为核心,为君主服务的,因而在处理君主和臣民关系时,必然侧重于君主一方。韩非认为人性恶,把人际关系仅仅看作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关于君和民的关系,他指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顾广圻说:‘王’当作‘生’)之语,以吏为师。”?人民群众只有为君主卖命、效力的责任,只有受控制、受摆布、受驱使的人生过程,没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自由,接受教育只有法律知识,不能有历史、学说、文学、艺术等等。与其他学说相比,韩非的说法最缺少对人的人文关怀。
①《荀子集解》卷一《劝学篇第一》,第12页,卷八《君道篇第十二》,第230页。
②《荀子集解》卷六《富国篇第十》,第178页。
③《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恶篇第十三》,第434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第21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战国]韩非著、[清]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卷十七《定法第四十三》,第398页、3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⑥《韩非子集解》卷十六《难三第三十八》,第380页。
⑦《韩非子集解》卷二《有度第六》,第38页。
⑧《韩非子集解》卷十七《定法第四十三》,第397页。
⑨《韩非子集解》卷十七《难势第四十》,第388页。
⑩《韩非子集解》卷二十《人主第五十二》,第470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七《难势第四十》,第392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第240页。
?《韩非子集解》卷二《扬权第八》,第44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八《六反第四十六》,第418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七《说疑第四十四》,第400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九《五蠹第四十九》,第452页。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