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认为君和臣的关系不过是满足各自利益的交易关系而已。他引用田鲔的话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span style="font-size: 16px;">①他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彼此“计数之所出也”②他认为仁义道德是有害的东西,说:“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span>③因此,应该“上法而不上贤”。④君主起用臣子,“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⑤臣子只要懂得法律和统治术,怎么龌龊卑鄙都没关系。
韩非的帝王统治学,是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了结束列国分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唯一途径。战争秩序要求高度集权,行用谋略,执行命令,雷厉风行;仁义道德的说教,在兵戎相见的恐怖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各诸侯国都在加强集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韩非顺应时代的需要,利用已有的法家思想资料,予以发挥、改造,建立起专制主义的法治理论体系。秦始皇十分赞赏这种理论,在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后,将这一理论贯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从此,中国政治走上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轨道。韩非为中国历史的走向设置了导向标,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添加了催化剂。在欧洲,即使是奴隶制时代的古罗马、古希腊,都实行民主政治,当今欧洲的民主制度,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先秦时期,本来也有非常丰富的民主政治因素?!耙⒅酶亿芍?,舜立诽谤之木。”⑥意在鼓励人们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影响着早期国家的政治。西周厉王暴虐,不许民众议论朝政。大臣邵公举出民主传统的一系列事例,警告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span>⑦厉王不听,终于引发国人暴动,自己被流放。春秋时期,郑国相子产不毁乡校,给民众议论朝政提供场所。但韩非的学说扼杀了这些民主因素,作为新制度的设计师,他规划的政治模式,使得秦朝以来的政治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
进步的历史观
韩非把历史分作“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认为时世推移,后来居上,人们应当以进化的眼光看待历史,与时俱进,遥远年代的做法早已过时,不应奉为楷模,亦步亦趋。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桑凼乐?,因为之备。”⑧道家以小国寡民和愚昧无知的原始社会为理想社会,儒家以西周为理想社会,都认为今不如昔,带有复古倒退的倾向。韩非的历史观比他们进步得多。但韩非矫枉过正,把话说绝对了,认为所有新的都比旧的好,便是一概而论,缺乏具体分析,必然抵制旧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即以韩非时代的专制主义而论,难道全然比往昔的民主做法好,民主传统就一点不值得肯定和继承?
韩非这段话,准确地揭示出原始社会领袖的产生,是“民悦之,使王天下”,当然不是君权神授。殷商王室迷信鬼神,西周国君号称“天子”,替天行道。到西汉董仲舒,便详细构建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韩非的历史观比他们进步。他认为迷信会亡国,说:“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⑨他重视人对政治的作用,调动人的历史主动性,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韩非的唯物主义主张,体现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⑩这是说,“道”既是自然界自身,又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的总规律。可见韩非不认为在宇宙的外部或上部,存在一个操纵万物的神灵或精神实体。他又提出“理”的命题,指万物各自的特殊规律,以之互相区别,互不相混。各个特殊规律离不开总规律,总规律包蕴于特殊规律中,又总括了各个特殊规律。这是韩非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他认为判断概念的是非,要把概念同客观事物放在一起考察,看概念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断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际的功效来验证。他还说,认识事物,要“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这是说人在认识过程中,应该排除先验的主观情绪的干扰,保持认知器官“心”的虚空澄澈状态,才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事物。
韩非坚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除了上面引用他的“万物……不得不化,故无常操”的说法外,他还说:“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任何事物,都有生死存亡的过程,都有盛衰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
哲学新范畴“矛盾”、“理”的提出
韩非在论述道理的过程中,有一些理论创新,“矛盾”、“理”作为哲学的新范畴,便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韩非说,一个楚国人出售长矛和盾牌,夸盾牌说:“吾楯之坚,莫能陷也?!苯幼趴涑っ担骸拔崦谖镂薏幌菀??!庇腥宋仕骸耙宰又葑又畼J,何如?”这个楚人不能回答?!胺虿豢上葜畼J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span style="font-size: 16px;">?“矛盾”是现代哲学常用的术语,古人早已接受、运用。隋朝的僧人灌顶《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说,成论师解释佛果的说法“自相矛盾”。?北宋人钱易评论唐德宗过生日时举办的儒释道三教辩论,是“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
上文指出,韩非提出“理”的命题,这是学术史上首次出现的哲学术语。唐代佛教宗派华严宗,把佛教所说的宇宙本体称为“理法界”,宋代儒生吸收佛教改造儒学,把“理”作为宇宙本体,因而这个新儒学被称为“理学”。韩非提出的“理”,同他们的说法含义完全不同,但无疑给了他们启发,使得他们借用这个术语去阐述自己的说法。
①《韩非子集解》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第338页。
②《韩非子集解》卷十五《难一第三十六》,第352页。
③《韩非子集解》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第330页。
④《韩非子集解》卷二十《忠孝第五十一》,第466页。
⑤《韩非子集解》卷十八《八说第四十七》,第427页。
⑥[西汉]刘安等人著、何寧集释《淮南子集释》卷九《主术训》,第6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⑦《国语》卷一《周语上》,第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⑧《韩非子集解》卷十九《五蠹第四十九》,第442页。
⑨《韩非子集解》卷五《亡征第十五》,第109页。
⑩《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第146—147页。
?《韩非子集解》卷四《奸劫弑臣第十四》,第100页。
?《韩非子集解》卷二《扬权第八》,第48页。
?《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第148页。
?《韩非子集解》卷十五《难一第三十六》,第350页。
?《大正藏》第38册第7页。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乙部,第1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图片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