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病逝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声名不减,依然是画坛和普通民众关注的对象。
徐悲鸿有一句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徐悲鸿的一生中,最为人敬佩的便是这一身傲骨,1929年国民党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拒绝参加。器重他、与他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戴季陶、朱家骅,要联名介绍他加入国民党,他推辞了。1935年,左翼剧作家田汉被捕入狱,他四处奔走,和宗白华一起将田汉保释出来。大约也是1935年,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留学法国时期同为“天狗会”朋友的张道藩已经位居要职,通过张出面,请他给蒋介石画像,他竟一口拒绝了,说自己对蒋不感兴趣。 他有一幅国画《灵鹫》,笔力雄健,意境深远,诸如以上之事,还有许多,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徐悲鸿的一身傲骨。人的价值观反映在人的性格和生存追求上,徐悲鸿的行为表明他的思想立场,他的作品如《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都表现出了徐悲鸿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徐悲鸿代表了当时一批文化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方面足以使后来人仰视。
对于徐悲鸿,还有一群人对他有着复杂的态度。很多人对徐悲鸿的作品嗤之以鼻,其中有不少是名家,吴冠中认为认为,徐悲鸿是完全反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他的观点要写实的,不写实的东西他就看不惯,公开反对现代的绘画。美国学者苏利文评价徐悲鸿“他可能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一位忘我的教师,但是对一个画家来说,说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绘画自身,他却缺乏刘海粟、林风眠那样的热情和虔诚,因此,他的作品几乎仅仅止于合格而已……合乎规范的正确性所营造的气氛,缺乏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对徐悲鸿作品的评价很中肯,学过美术的人都晓得,徐悲鸿的画确实算不上精品,徐悲鸿对美术的最大贡献正如苏利文所说在教育而不在绘画自身,又有谁能否认徐悲鸿为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呢,每一个受人尊重的人都有他引人注目的地方,徐悲鸿长孙徐小阳说“祖父留下的最大财富是报国精神”,笔者很认同他的话。徐悲鸿的作品并不那么完美是事实,但并不等于完全否认了徐悲鸿这个人,苏利文虽然不认可徐悲鸿的作品但是依然肯定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贡献。
徐悲鸿已然成为历史,纵然现在有不少非议在他身上,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被徐悲鸿那纯粹的报国之情和那一身傲骨感动了,直至今日,我们依然难以忘怀。(文/魏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