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界人士及艺术品收藏人士都知道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就是北京饮鹿池艺术区董事长廖国霞女士。她一手打造了与798、宋庄齐名的饮鹿池艺术区,并有后来居上之势。饮鹿池艺术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星红工业园内,为清朝皇家猎苑的遗址,泉水极多,相传为“饮鹿”的地方。饮鹿池艺术区目前有六十多位住留艺术家,其中十多名艺术家近日在国际国内画坛频频获奖。廖国霞女士的名字不胫而走。是什么使她独具慧眼,创建饮鹿池艺术区,扶持大批画坛新秀,成为艺术家心目中的“女神”呢?我们专程采访了饮鹿池艺术区董事长廖国霞女士。
初衷
记者:廖总,你好!很高兴见到您,饮鹿池艺术区凝聚着您的心血,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区吗?
廖总:你好!饮鹿池艺术区是一个艺术家聚集的园区,目前园区已有六十多个住留艺术家,在这里开设工作室。这些艺术家以中青年居多,他们在饮鹿池艺术区潜心创作,与艺术界和收藏界人士进行零距离交流,并为喜欢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青少年学子提供免费的教学培训课程。
记者:您建立饮鹿池艺术区的初衷是什么呢?
廖总:十多年前,我认识了很多从事绘画的朋友。他们不在乎物质条件,有一个地方让他们画画,有一张床让他们休息,有一个食堂让他们去吃饭就心满意足,只为留下更多的作品,却时常面临付不起城里的房费、又想留在北京发展的窘境。于是我和我先生把手上的这块地拿出来,成立饮鹿池艺术区,一开始就有十几名画家入住。后来慢慢形成规模,有了名气,吸引更多的画家住进来。他们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开办画展,接待全世界的收藏家和画商。
记者:为什么叫饮鹿池艺术区呢?
廖总:大家知道798是一个厂房艺术区,画家聚集地,宋庄是一个自发的聚集地,还有一些如凤凰岭这些都是聚集地、艺术区。饮鹿池清朝时是一个皇家园林,梅花鹿是神兽,寓意挺好。池意味着水的发源地,饮水思源嘛,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艺术家自入住以后,频频获奖,每年全国才六十个人,饮鹿池艺术区就占了八到十个名额。这些奖能说明问题,说明饮鹿池的艺术家是学院派,在国内中青年画家中水准相当高。因为他们的存在,我有了更大的信心。
记者:您是怎么从一个成功的商人转为饮鹿池艺术区的投资人呢?
廖总:这要从我先生说起,他在地产业做副总,接触了很多演艺界、书法界的人。他喜欢书法、绘画,那些艺术家也很欣赏他,就慢慢成了朋友。我也和艺术家们交起朋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艺术家们为了把字写好,不想吃的穿的,一心一意研究水跟墨的搭配,一笔一划,想这个字怎么写。有一年,有一个老乡来找我们,他来北京学画画,跟现在的泰斗蒋彩萍老师学重彩,带来的钱交了学费,吃住没着落。他的老师说北京有一个叫“于杰”的老板,人非常好,你要是有难处,可以去找他,他会帮你。于杰就是我先生。那个老乡来找我们,我先生说行,绘画我不懂,你在我这吃饭,房租我给你全免。就这样他来到我们这里,整天又写又画,不出去,原来学画画要付出这么多。2007年他的课程结束了,一拨儿学生留在北京,大家知道,绘画这个行业,开始是很花钱的,效益不是跟做生意一样一下子能见到,怎么办?他就说我认识一个老总,心眼特别好,他家有一些房子,我跟他说说,咱们都上他那去住吧。他跟我先生一说,我先生说行啊,你们把这些房子收拾收拾做画室吧。他们问多少钱?我先生说,什么钱不钱的。他们就住进来了,一下子来了十二个人。后来画家越来越多,都来投奔我们,饮鹿池艺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创业
记者:您和您先生是白手起家,怎么会有这么大一个市场呢?
廖总:那时我们到旧宫镇来,一边带孩子一边卖服装。市场人很多,马路那边还有一个市场,但没人。我先生就想,为什么那么近,就差一条马路,就没人气呢?我先生就去问,这个市场是谁的?租给我吧,一年多少钱?那是2000年1月。我先生叫了很多老乡过来,五十多个商户一入住,有卖就有买,市场立刻热闹起来。
记者:独立经营一个市场,说明您很有经营头脑。
廖总:是的,大概十岁的时候,我爸爸就告诉我,人要立志,你不立志,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时我就说,长大我要当老板。
记者:第一次当老板是什么时候?
廖总:十七岁。当时我们那边都在盖新砖瓦房,我就去批发一种叫“的确良”的花布,上面是清幽幽的竹子,特别适合用来做窗帘。没有本钱,我就揣着妈妈给我的350元,跟批发花布的老板赊账,等买完后再把钱结清。大约卖了一千多元,刨去本钱,还清赊账,挣了700元。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把我妈妈吓了一跳,因为那时普遍工资才一百多元。
记者:了不起,十七岁,牛刀小试,说明您有做生意的天赋。
廖总:是家庭影响吧。我们家世代住在镇上,据说清朝就是做生意的,到了我爷爷那一代,他是会馆的先生,读书人,逢年过节给人家写对联、中堂等。我八岁时就会告诉人家什么是“天地君亲师”。
记者:家学渊源,看来对书画的喜好源自爷爷对你的影响。
廖总:是的,我爷爷对我得影响很大,不过我十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我印象中他从来没有穿过短衫,始终是长袍马褂,有身份的样子,当时在镇上相当于“教授”。我还记得他跟我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父亲也是有文化的人,他对我说,你应该去外面的世界,我们能给你的东西不多,外面的世界能带给你不同的观念,全新的视野。
记者:爷爷和父亲都是很有见识的人,所以您有勇气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您是哪一年来到北京的呢?
廖总:1991年。来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东大桥那边卖服装。
记者:第一次来到北京,感觉如何?
廖总:北京太大了,像大海一样,能学的东西太多了,在小镇生活,一辈子一眼看到头。我愿意在大海里当虾米,也比池塘里的鱼大,可以任意遨游。
记者:后来您一直留在北京艰苦创业?
廖总:不是,1992年我去了广东东莞长安镇。在那里我遇到我的先生。那时他在厂里做后勤总管,香港老板特别器重他。我们都是白领阶层,彼此欣赏,我很佩服他做事的方法,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在东莞呆了四年,学习企业管理,香港老板很有一套的。那四年收获很大。
记者:这四年您学到香港老板先进的管理模式,对日后自己创业很有帮助?
廖总:是的,受益匪浅。我先生是经理,结婚时厂里给了我们一套房子。但是总感觉在广东缺点什么,做得再好是给别人做,我还是喜欢北京,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我们回到北京。北京的人文气氛跟南方是不一样的,南方是速度型的,只要用最快速度把活儿干好就行。北京不是这样,有一些人文的东西在里边,很温润,厚重,让人更舒服。
感恩
记者:回到北京后开始经营这个市场?
廖总:是的,2000年盘下这个市场之后,我们拉来27个老乡,一共是52间房子,两亩多的市场,上面一个大棚子,商家一进去就热闹起来了。有卖的就有买的,我在里边做了一个小型超市,请老家的一个哥哥来管理,生意很好。我们没有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两个孩子都送到航天部的幼儿园,我们苦点没关系,一定要让孩子在北京这个大天地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知识能带动他们飞得更远。我和我先生好客,过年了老乡都来了,一大桌子,山东、河北、河南,只要留在北京没回家过年的,都在我家过年。年三十,女的一起做菜,男的一起玩牌,一家人一样。
记者:这个大家庭让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廖总:有一件事印象很深。我儿子六岁那年,去航天部幼儿园玩,天黑了没回家,那时候没有电话,不像现在有手机。我急死了,怎么办?大伙儿听说我儿子没回家,所有人都把生意放下,那个时候我们院子里住了五十多家,还有一些在市场周边摆摊的,也将生意放下,在各个路口扎齐了,地毯式搜索,找我家孩子,我家孩子大家都认识。那时候也没有小轿车,骑着摩托车自行车,五十多家,一百多人,全部出去找,我们感动得不行。
记者:后来找到了吗?
廖总:找到了!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啊,松了一口气。是被张一元的老板送回来了,孩子老哭,也说不清家的地址。我住在航天部的东门,他在航天部的幼儿园玩,从西门出去,越走越远。世上好人多,朋友们说,是你们两口子一直行善积德,自己积攒的福报。我就想,人这一辈子,总得做点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那以后,我跟我先生尽可能帮助每一个人。
记者:从经商到做文化事业,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个过程一定很艰难吧?
廖总:是的,文化是一个大的海洋,一旦跳进去了很痛苦,很受累,但是就是不想出来。我那些做生意的朋友都说,你看你,生意也不做了,不务正业,成天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我说随着以后时间的推移,随着文化艺术的普及,有一天你们听懂了的时候,你们已经赶不上我了。我就是 “执迷不悟”,别人在政府上班,我愿意出去走一走,别人在挣钱的时候,我觉得100元和1000元没有区别,一个馒头也是一顿饭,鲍鱼海参也一样,我转向追求精神食粮。精神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前行
记者:饮鹿池艺术区聚集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是冲着您的人格魅力来的。
廖总:是的,和艺术家们在一起,耳濡目染,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也年轻过,爱美,热爱艺术。看那些画家一笔一笔,白描,上色,三繁九染,一层又一层。我就问,上一遍色不就行了?他们说,不行,一幅画是要流传于世的,必须一遍一遍地染,染一遍、两遍、五遍、十遍是不一样的,懂画的人能看出来,不懂画的人是看不出来的。要不我为你们服务吧,他们天天画,没有时间接触人,这么好的作品,谁来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多少年如一日,乐在其中。我说牡丹花你为什么要给它画成是绿的?(他说)我心目中的牡丹花就是这个颜色,一生的梦想是把心里的美用画表现出来。我想,他们用一生描绘美的东西,我就用微薄的力量推广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是满园子的奇珍异宝,参天大树,我就是那个施肥除草的人,守着一园子栋梁。
记者:您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但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来?
廖总:我们这里的老师都很有爱心,他们感到艺术区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家,他们送给我一个外号叫家长,我感觉这个名词份量太重,因为我家有孩子,我知道家长意味着什么,大家既然这样说,我尽力把这个家长担起来。我们艺术区的首批画家,中青年,都是70后、60后,精力充沛,我们做一个团队,让全国各地的画家,来北京这个平台发展,有一部分人会留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我们的文化。让他们有吃有住,不收学费。
记者:是公益性的教学?
廖总:是的,这个公益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培养国家的栋梁,帮更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因为我也年轻过。以后他们会走到哪个阶段,走多高,那是他们的事情,至少我给他奠定这个平台了,我想做一个水源,摇篮,他们从饮鹿池艺术区走出去,成名了,讲故事的时候,会提到饮鹿池艺术区。我们这些老师说行,我们愿意跟您一起走,一起做这个事情。每个人教一礼拜,我们有六十多位老师,根据学生的追求,有花鸟,人物、山水,还有书法,你想画写意就画写意,想画工笔画工笔,想学书法就学书法。
记者:廖总,您是一位成功的有胆识有眼光的企业家,一位儒商,饮鹿池艺术区的精神领袖,因为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饮鹿池当成心灵的家园,在这里创作大量的精品。
廖总:饮鹿池艺术区的宗旨就是想让更多的艺术造诣很高的老师,有爱心的老师,更多的学生,还有收藏家来到饮鹿池艺术区,这里不仅水平很高的大家之作,也有学员们的习作,可以进行阶段性收藏,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市场潜力很大。让这些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有精美的画作,传承中国的文化。我是不太懂艺术,但是我想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的路上飞得更高,更远,更稳健。
在微凉的秋风里,我们欣赏着饮鹿池艺术区的美景,与廖国霞女士的交谈进行了数小时,丝毫未觉时光流逝,还有太多的想法想与廖女士交流。这位面容朴实的女汉子,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儒商,为人大方,也许不为世人理解,可我知道她是真正的智者,看透世情,明练通达,踏踏实实做着眼下的事,一点一点看见出路。因为有她,在饮鹿池艺术区这个世外桃源,这些娇嫩的花儿自由自在地生长,发挥艺术天分,不被平淡粗糙的生活和狂风暴雨摧折。我仿佛看到廖国霞女士像一名朴实的老农,在园里荷锄微笑,看到她的“孩子”们有出息,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她毕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