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重走客家路采风活动第6天。行走在客家文化的研学课堂中,在龙南摄影家协会主席林才辉老师和副主席廖彩新老师讲解中,我们对世界围屋之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龙南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明年世客会期间在洛阳成立全球客家文化摄影联盟充满信心。
林老师介绍:龙南现有376座围屋,被誉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龙南的客家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特点。
采风团成员用镜头聚焦客家文化的风俗民情
龙南围屋,建筑形式“源于商秦,庄园之风格”。行走其间,很容易让人吟咏起唐诗宋词中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战火烽烟四起,中原汉人跋山涉水,“南抚百越、北望中州”。“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山楼添鼓角、村栅立旗枪”“深廓藏利箭、荒寨走矛叉”。
关西新围堪称是一座以客家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博物馆”,虽然历经数百年,至今仍保留较完整的以徐氏为主脉的明清历史遗存、文脉史迹。徐氏族谱记载,南宋时期,关西徐氏开基祖徐有翁,为避兵燹背井离乡,于宋理宗嘉熙丁酉年(1237年),一路南下,途中遭遇险境,承蒙一位杨公指点相助而化险为夷,得以最后来到关西定居。
西昌围大门上的天棚上清晰可见地描绘着一只大象背驮花瓶,花瓶上插着一束盛开的牡丹花,中原文化元素满满,取“太平有象,富贵吉祥”之意
栗园围内橘瑞堂,是婚嫁仪事、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
关西新围传承了中原文化的风骨,兼容并蓄了本地文化的精髓,创造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堪称“东方古罗马城堡”和“散落民间的皇宫”。西昌围位于关西新围旁,其整体构造呈不规则的蛤蟆形。蛤蟆在中原一带被称之为金蟾,有民谚“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栗园围的始建者李清公,就是一位读书致仕的朝廷官人。栗园围高高的围墙之内,有住房、祖祠、戏台、田土、池塘、水井、畜舍,依功能而类聚,呈自然之错落,颇具田园诗意,这是承载士大夫的精神的心灵空间。由此可见,客家先人,乃衣冠士族,虽然偏居山里,却心怀天下,耕读传家,崇本务实,坚守儒家道统,向来是他们千古不变的信仰。
龙南围屋,追古溯今,更能感受到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创新,而创新则是最好的传承。
采风团成员走进客家美丽乡村
龙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林才辉(右二)向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高均海(右三)一行分享用影像讲好客家故事的经历
讲好客家故事,每日的采前会
重走客家路,研学客家文化,为了更好的传承,希望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聚焦于传承优秀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充分发挥摄影的力量宣传保护客家文化,讲好客家故事,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助力。(高均海聂丽周天杰牛林林徐淑丽文/图/视频)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