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这是我们重走客家路的第四天,8日傍晚,我们从龙南世客会闭幕晚会的彩排现场来到全南住地。9日一早,全南摄影家协会主席热情邀请我们品尝了地道的客家早餐猪红汤,猪红汤是猪血和猪肉混合,口感蓬松,这和我们河洛乡村的杀猪菜有些相似。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客家先民一路南迁,沿袭着中原文化的民风民俗也在融入了当地的民俗中愈发多姿多彩,令人迷醉。客家文化是以其古朴、厚重而令世人瞩目。
雅溪,村以溪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全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云石带我们走进了温暖多情的雅溪围屋。雅溪围屋,不似大多数客家围屋那般高大霸气,而是精致小巧、结构紧凑,堪称围屋中的“小家碧玉”。雅溪古村,不能错过的是两幢古老而坚固的方形围屋。一是“土围”,一是“石围”。称“土围”,因为建筑外墙是土石夯制的,基部厚达一米多。“土围”名为福星围,围门由青砖砌就,土夯的高墙上嵌着两排小小的木窗户。围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陈姓家族为避险居住而建。考虑到安全,围屋的出入口和通风口皆不大。雅凤围为“石围”,建于清光绪年间,天井里有一口麻石围砌的古井,井水清澈,曾是客家非遗酿豆腐的专用水。客家人素有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根”一直系在他们的心上。如今的福星围,已经布置成“二十四节气”展示馆。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客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原文化情结,意味无穷。
在雅溪村,我们品尝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擂茶,作为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擂茶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擂茶起源于河洛地区,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创新饮食习惯。用料极其丰富,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再加上各类青草药,置于擂钵,以擂杵捣烂,再一遍遍地研磨,最后冲上开水,加入山茶油,方可服用。
一碗热乎乎的擂茶下肚,舒适畅快,让我们仿佛嗅到了中原大地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客家儿女的奋斗足迹,拼搏进取,不舍昼夜。(高均海聂丽周天杰牛林林徐淑丽文/图/视频)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