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学说主要讲“礼”和“仁”。“礼”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恢复礼治须从正名分开始,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杜绝超越名分和犯上作乱的现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现礼治有赖于“仁”的提倡和发挥。仁是道德标准和修养功夫,“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则“爱人”。①礼是仁的标准,是人的外在行为的准则;仁是礼的基础,是人的内在精神。礼和仁相统一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即“过犹不及”②,“和而不同”。③
孔子所讲的“礼”,就是周公制定的礼乐。他特别崇拜周公,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④为憾。孔子痴迷周礼,赞同周礼,认为周礼以夏商两代的礼仪为基础发展而来,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郁郁乎文哉”),甚至特地来洛阳向老聃“问礼”。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从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孝友伦理等思想发展而来的。《尚书·君奭》是周公在洛阳还政成王后,对召公奭的答词,勉励他和自己同心同德,辅佐成王,其中说道:“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含义是:让我们共同谨慎地看看商朝灭亡的大祸,警惕上天将同样的惩罚降在我们身上。《尚书·无逸》是周公在洛阳还政成王后,告诫他的言辞,勉励他勤勉国事,戒除享乐,像文王一样“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含义是:像文王那样和悦柔顺,仁慈恭敬,关怀保护黎民百姓,普遍施恩,连鳏寡孤独都不遗漏。《尚书·康诰》是周公在洛阳告诫自己即将赴任的弟弟康叔的言辞,让他到了卫地,处理政务效法文王“明德慎罚”(崇尚德化,慎用刑罚),指出“不孝不友”危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兄弟,其恶劣程度超过危害外人的“元恶大憝”(大凶大恶),因而应该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尚书·酒诰》是周公在洛阳对康叔所做的指示,让他在卫地全面戒酒,其中说:“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这是赞扬商朝的早期国君成汤非常圣明,上畏天命,下惧百姓,施行德政,保持恭敬。周公让康叔向商汤学习。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从周公这里汲取的思想资料,周公当然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河洛大地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因此,儒学一直号称“周孔之教”。东汉张衡《归田赋》说:“咏周孔之图书。”⑤西晋阮籍《大人先生传》说:“诵周孔之遗训。”⑥十六国时期释道恒《释驳论》说:“周孔之教。”⑦唐太宗也说:“周孔之教。”⑧南朝佛教徒法云和唐初佛教徒法琳攻击儒学,都说:“义经丘(孔丘)而未晓”,“理涉旦(周公旦)而犹昏”。⑨儒家经典起初只有五经(不包括已佚的《乐经》),唐代扩大为九经、十二经,南宋将《孟子》由子书拉入经书中,明代才有了十三经的称谓。这样,儒学便被称为“孔孟之道”,“周孔之教”的称谓反倒掩而不彰了。对于儒学来说,周公起着先导、启发的作用,孟子起着发挥、阐释的作用,周公的作用要比孟子大得多。
①《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23页、131页。
②《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14页。
③《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141页。
④《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67页。
⑤[东汉]张衡著、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⑥[西晋]阮籍《阮籍集》卷上,第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⑦[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三,第17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⑧[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第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⑨[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梁杨都光宅寺沙门释法云传》卷二十四《唐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日本]《大正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464页、63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