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研究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需要广大研究者长期付出辛勤的劳动。作为身处河洛地区中心地域的洛阳人,作为最早提出河洛文化这一概念的洛阳学术界同仁,我们深为河洛文化研究的繁荣局面以及大量研究成果的诞生感到高兴,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在河洛文化的研究、宣传、弘扬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高涨热忱,在河洛文化的研究、宣传、弘扬中更有担当,做出更多的成绩和贡献。这便是我们经过长期酝酿准备,决定编纂、出版《河洛文化论衡》一书的初衷。
《河洛文化论衡》研究阐述的内容,基本上以第一章所述河洛文化的定义为原则,综合论述河洛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主。在撰写过程中,吸收河洛文化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阐明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力求做到科学性、可读性兼备,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完备系统的、观点明确的读物。
此书共分十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河洛文化与河洛文化研究
第二章:河洛地区的都城文化
第三章:河洛地区的思想学说
第四章:河洛地区的宗教
第五章:河洛地区的历史学和文献
第六章:河洛地区的语言文字学
第七章:河洛地区的文学
第八章:河洛地区的艺术
第九章:河洛地区的教育和科举
第十章:河洛地区的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河洛地区的民俗
第十二章:河洛地区的姓氏文化
第十三章:河洛文化的內摄和外传
第十四章:河洛文化研究展望
在此书编撰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本书力求大视野学术研究。我们认为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一直稳定地处于主导和正统地位。换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是贯穿历史始终的文化。因此,我们把其他地区文化,都视为一定历史阶段该地区出现的文化成果、文化现象。它们出现后,或早或迟都融入到民族文化的总体当中。
第二,在大视野下,此书论述的内容既包括河洛人在河洛地区创造的文化成果,也包括生活、旅居、仕宦在河洛地区其他人士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包括河洛人阶段性地离开河洛地区后,在其余地区的文化活动和成果,这些成果是河洛人在河洛地区的文化成果的延续。这既有河洛人在外地做官、客居、旅游时创造的文化,也包括国家动乱、分裂时期,河洛人被迫迁徙外地,及身在外地创造的文化。至于他们定居外地后,历经数代,他们的后裔已融入当地土著,河洛只是这些后裔的籍贯地望,这些人在当地创造的文化成果,则不属于此书论述的范围。
第三,此书确定了河洛地区的周边四至,但这只是基本的地理概念。在论述河洛文化时,除少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古洛阳范围外,大多都采用河洛文化圈的概念,其范围要大于河洛地区。
第四,在河洛地区不设都城的历史时期,河洛地区有些突出的文化内容,是在当时都城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政策、传统的影响下实现的。为了将这部分河洛文化内容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本书就需要交代当时中央在都城制定的政策、做法,但主要叙述河洛地区的情况。
第五,此书旨在让读者明了河洛文化的内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样看待。因此,此书力求避免空洞分析、浮光掠影、打擦边球、张冠李戴等弊病,以可靠翔实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为依据,尽可能将河洛文化的专题内容叙述具体、完整、清楚;分析以点到为止,但要观点鲜明、到位。这样做,只能选择典型,舍弃一般,有些内容置而不论。此书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论”为“述”服务,在二者不必兼备的情况下,保留前者。
第六,关于我国原始社会解体后,是进入奴隶制社会、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还是直接进入封建社会(严复对feudalism一词的翻译术语,即农奴制),学术界的争论已经将近百年。关于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从什么时期分界,也有七八种说法,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次第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接着魏晋封建说再度兴起,颇有势力。此书研究河洛文化,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对于某位思想家到底是哪个阶级的代言人,某种学说属于什么阶级属性,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革命还是复辟等等问题,我们不拟求之过深。为了稳妥,本书只就思想学说的理论价值进行分析、评判,对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和其人其思想的阶级属性,不予深究。
河洛文化和中华民族、和我们河洛人血脉相连!我们希望通过《河洛文化论衡》一书,展示我们对河洛文化的深深礼赞,展示我们对河洛文化的殷殷期盼!愿发祥、昌盛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以及以河洛文化为源头、核心、主体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永放光辉,像黄河、长江那样,千秋万代,奔流不息!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